站点地图

  • 首页
  • 农业概况
  • 政务公开
  • 动态新闻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工作总结

2015年南宁市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03-21 10:53   来源: 南宁市农业委员会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狠抓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圆满完成了“十二五”预期目标。2015年预计全市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38.81亿元、380.35亿元、9408元,同比分别增4.2%、4.1%、9.7%。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5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粮食产量225.42万吨,实现“五连增”;蔬菜产量506.69万吨,增长9.76%;糖料蔗产量1085.3万吨,减少12.47%;水果产量213.9万吨,增长17.1%。西甜瓜产量121.9万吨,增长9.5%;桑蚕产量8.74万吨,增长5.5%;肉类产量66.24万吨,增长0.5%;禽蛋产量3.45万吨,增7.46%;牛奶产量5.1万吨,增长1.5%。水产品产量25.4万吨,增长4%。
  (二)特色产业迈出新步伐。启动实施 “10+3”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14.85万亩,示范基地18个,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基地37个;建设蔬菜基地15个,特色水果、名优中药材、茉莉花茶等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4个,“双高”糖料蔗基地112个;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0个、打造草食动物标准化养殖基地10个。培育和创建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产品“南宁香蕉”品牌。
  (三)“两个”示范再创新成绩。新建12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13个生态综合示范村。隆安“金穗”、良庆“坛板”、横县“中华茉莉”等5个示范区被自治区评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授牌数量占全区六分之一,居全区第一。武鸣县、横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休闲农业成为新业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探索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模式,打响了西乡塘区忠良村与“美丽南方”,兴宁区那安村与“十里花卉长廊”,隆安县定典屯与“那”文明、“蕉”文化等休闲农业品牌。2015年,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被国家农业部公布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西乡塘区忠良村获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我市金穗旅游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园区)称号,邕宁那蒙村等4个农业示范点荣获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新业态。
  (五)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累计完成确权登记颁证面积78.87万亩,颁证农户11.43万户,我市完成确权颁证面积和颁证农户数分别居全区第一位和第二位。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130.96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增至4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256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93家。
  (六)农产品流通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在“美丽湾”、“美美购”等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生鲜频道、农产品频道,运用新型电商物流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2015年,横县成为全区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有效促进了“网货”进村和本地农特产品进城。
  (七)为民办实事发挥新作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我委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2015年,全市发放农机补贴指标通知书10954份,受益农户10235户,使用补贴资金总量5976.1万元,共补贴农民购置各类农机具11996台,拉动农民(企业)投入资金购买机具近2亿元,对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2015年,全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至50.18%。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年来,我们着力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持抓规模和树品牌并举,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提档升级。
  启动实施 “10+3”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重点发展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花卉苗木、桑蚕、食用菌、生猪、草食动物、罗非鱼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抓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全市建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点)187个,示范面积18.7万亩,辐射带动87.1万亩;实施蔬菜基地项目15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14个、标准化生态养殖项目29个,大力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推广武鸣县“双加双带”模式新建“双高”糖料蔗基地112个9.02万亩。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南宁香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称号,成为我国香蕉行业最年轻的区域公共品牌。 
  坚持抓园区与扩辐射并举,着力推进“两个示范”建设。
  强化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新建市级以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2个,在2014年通过自治区级和市级验收的14个示范区中实施提升工程,并在示范区产业带内选择13个自然村作为2015年生态综合示范村进行重点建设。全市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达26个,2015年,隆安“金穗”、西乡塘“美丽南方”、良庆“坛板”、兴宁“十里花卉长廊”、横县“中华茉莉”等5个示范区被自治区评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强化园区产业辐射联动,建成了一批在当地优势明显、连片经营、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同时带动了附近区域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市26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总投入资金35.9亿元,吸引入驻企业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直接带动农户19252户,辐射带动农户33631户。按照“以产带村、以村促产”发展思路,建成了青秀古岳坡、马山三甲屯、上林下金庄等一批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村落。
  (三)坚持抓示范和促融合并举,着力发展农业休闲产业。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结合“两个示范”建设,整合优势特色资源,通过采用“产村互动、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精品农业产业、农家乐餐饮业等一批休闲农业新产业发展,打造了西乡塘区忠良村与“美丽南方”,兴宁区那安村与“十里花卉长廊”,横县汶塘村与“中华茉莉园”,隆安县定典屯与“那”文明、“蕉”文化,宾阳县水丽村与“桑蚕之旅”,良庆区坛板坡与“铁皮石槲”工厂化生产体验等休闲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民”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农民增收与公司发展同步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如“金穗模式”,以地租、劳务、入股超额分成、奖励、养老福利等优惠条件,保障流转土地农户的收益,农民收入从一份变为三份,不仅获得“地租+承包工资”和“基本价+超额分成”收益,还可从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中获益。积极打造休闲农业精品, 2015年,我市西乡塘区忠良村获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金穗旅游有限公司、康佳龙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精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山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园区)称号,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综合示范村、上林霞客桃源壮乡旅游度假区、武鸣县康佳龙生态农庄、武鸣县印象?壮乡生力军生态休闲农庄等4个农业示范点获2015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四)坚持抓改革与保稳定并举,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13个县(区、开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全部实现零突破,已完成自然村级试点。在2014年13个县(区、开发区)“整镇推进”试点工作基础上,除马山县作为“整县推进”试点县外,其它县(区、开发区)新增1个以上整乡(镇)推进的试点乡(镇),共涉及53个乡(镇)。全市累计完成农户承包关系调查443415户,占农户总数的84%,完成确权登记颁证耕地面积78.87万亩,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农户11.43万户。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15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新增15.7万亩,土地流转面积增至130.96万亩。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430家,总数增至2561家,增长20.2%;家庭农场新增165家,总数增至431家,增长62%;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18家,增至193家,数量和实力继续稳居全区第一。
  (五)坚持抓服务和促流通并举,着力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
  大力发挥农业展会平台产销对接优势,组织农业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着力提升我市名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促进基地与市场有效衔接。2015年我市与四川省成都市、贵州省黔西南州等区外城市联合召开了优质农产品推介会,推进地方名特优农产品互通、互流。组织承办第八届广西(南宁)春茶节,组织企业参加广西南宁台湾名品博览会采购洽谈会、第十一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第八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北京)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福州)交易会,第九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推动我市名优农产品走出“家门”。大力发挥农业信息平台服务作用,开展产销调研,加强农业信息采编与发布,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组织召开了2015年广西香蕉产业分析研讨会,分析研判全国香蕉产业发展、市场供销形势,提前做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工作;抓好大宗农产品产销协调服务,积极应对本地西瓜集中上市压力;全年发布45期农副产品价格行情报告,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3581条,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合商务部门在美丽湾电子商务平台、美美购电子商务平台等大型平台开设生鲜频道、农产品频道,运用新型电商物流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7月21日,我市横县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横县成为全区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有效促进了“网货”进村和本地农特产品进城。
  (六)坚持抓生产与严监管并举,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抓“三品一标”认证,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截至2015年底,全市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个数增至5个,总面积达113.2万亩;绿色农产品认证个数增至31个,面积增至136.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个数增至66个,面积2.8 万亩。抓农业安全生产,全面完成农机安全、渔政安全和饲料企业安全检查,完成拖拉机年检32151台,出动执法人员8133人次,检查各类农业机械39270台次,纠正违法违章1192次,全年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8个,“平安农机”示范村8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2000户。完成渔业船舶检验2102艘,开展各类执法和安全检查行动422次,排查安全生产隐患403起,查处违规捕捞案件55起。检查103家饲料生产企业,排查一般隐患52项,整治52项,整改率100%。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成全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并通过自治区考核验收,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全市共免疫生猪口蹄疫2200万头、牛口蹄疫330万头、羊口蹄疫90万只,家禽禽流感4.90亿羽,生猪猪瘟1800万头,生猪猪蓝耳病1700万头,疫鸡新城疫2.90亿羽,各项免疫密度均达到100%,抗体合格率超过90%以上。抓好动物产地检疫,全市各县区实现了81个动物产地检疫电子化出证,武鸣县双桥镇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建成了全区首家规范化建设动物检疫申报点。2015年检疫产地生猪211.96万头、牛5.83万头、羊3.36万头、禽5523.73万羽,动物检疫申报受理率达100%。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建设高毒农药示范点151个,规范高毒农药经营,大力开展农资打假、水产品和畜禽产品违法添加禁用物质等专项整治活动,2015年,全市检查种子、农药、肥料农资市场出动执法人员9522多人次,检查市场门店9799个次,检查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1466个次;抽查市场肥料样品160个,农药样品272个;查获假劣农药1115多公斤、假劣种子8749公斤、假劣肥料184980公斤,全市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91件,处理4起农业生产事故调解案件,对违法者进行了严厉处罚,有效震慑了农业违法违规行为。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监测体系,加大市场监测力度,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和“放心肉”。2015年,全市水果蔬菜例行监测及乡镇监测检测样品121903个,农贸市场共检测样品1416442个,完成水产畜牧产品监测21284批次,全市基地蔬菜检测合格率99.8 %,养殖产品检测合格率99.8%。查处“私屠滥宰”黑窝点88个次,取缔或拆除私宰窝点6个,查扣生猪172头,没收和销毁私宰肉29800公斤,无害化处理私宰肉品7432公斤。
  (七)坚持抓创新和重推广并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良种、良法推广,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引领作用。抓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建设,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79个,选聘67名具有农业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63个产业县级农技推广专家组,选聘乡镇农技推广技术员347名。抓好农业新品种推广,全年共引进、选育、示范推水稻、果蔬、畜禽等优良种养农业新品种89项;早造完成试验示范水稻新品种51个,玉米新品种20个,晚造引进水稻新品种46个;全市推广超级稻约192万亩;完成良种猪品改11.95万头、良种牛品改5.78万头头。抓好新技术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91.55万亩,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274.21万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1910.1万亩次,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75万亩次。抓好农业机械化,实施水稻、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等农机应用推广项目,提高农机化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增至508.24万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至50.18%。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113场次,累计农民培训183470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10人,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培训5000人 。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八)坚持抓保清洁和防污染并举,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推广清洁农业技术,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标准示范园等规模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选择部分生产垃圾产生量较大、设施基础好、群众觉悟高的地方,积极开展“清洁田园”示范点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全市建设清洁示范点192个,全年共组建工作队1144个,累计进村42.65万人次,农民参与人数达134.87万人次,清捡田园面积703.6万亩,清洁技术推广面积781.15万亩,回收农药瓶223.58万个,清捡秧盘、农膜等废弃物694.3吨。积极推进清洁养殖工作,大力推进畜禽养殖转型升级,推广高架床、种养结合等养殖粪污资源利用模式。推进清洁养殖,支持3个综合示范村人畜分离集中养殖小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国家下达我市的7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减排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完成实施9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建设项目,支持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减排设施建设和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开发利用。禁养区限养区工作有序推进,组织各县区共完成关停拆除养殖场680家,拆除建筑面积30.7万平方米,723家自动搬离;积极推进限养区内养殖场设施改造,建设完成沼气池、氧化池等设施19.4万立方米。 
  (九)坚持抓学法和严执法并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制定全委年度依法行政学习培训计划,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开展多种形式农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加强《宪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制学习,结合农委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动物防疫规范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密工作、畜禽养殖、种子、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农机补贴、消防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健全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和规范规范性文件管理,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制定了全委重大行政决策管理规定,对全委重大行政决策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进一步规范了全委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及相关管理办法。2015年,共制定重大行政决策3件,出台了《南宁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做好规范性文件管理的实施意见》,共制定和报备规范性文件 1份。建立并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用法律顾问2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制度,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推行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明确部门责任,优化运作流程。2015年全委共组织开展行政许可10722项,行政处罚36项,行政检查17364项,没有不作为、迟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发生。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成立南宁市农业委员会驻南宁市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办公室,全委16项行政审批事项100%统一进驻市政务大厅办理,并明确了各审批事项负责人员审批权限、责任,提高了效率。2015年市农委行政审批窗口共办理行政许可3009件,合格率99.99%,没有发生投诉的问题。同时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和下放工作。2015年共承接自治区农业厅委托下放和直接下放审批事项3项,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委托下放审批事项3项,下放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行政审批事项3项。
  (十)坚持抓学习与提效率并举,着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
  抓好理论学习,制定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重点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开展专题集中学习会、全体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会,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等培训学习,提高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拓宽工作思路。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把学习教育摆在首位,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的精神实质,对照“三严三实”要求,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存在“不严不实”的现象要求立行立改,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不设环节,不作为一次性活动,把行动贯彻到各项工作当中,切实转变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委“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得到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强化廉政教育,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组织开展“守纪律、守规矩、守底线”系列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遵守党章党纪、廉洁自律意识。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结合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实际,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并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廉政承诺、廉政党课、廉政谈话、群众评议、党政“一把手”监督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打印
分享到: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主办单位:南宁市农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南宁市农业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1000040
地址:南宁市民主路43号 邮编:530012 电话:(0771)2839068 E-mail: nnnyxxzx@163.com
桂ICP备05000843号 本网站浏览量统计: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55号
Copyright (c) 2016 nnny.gov.cn , naning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net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