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农业概况
  • 政务公开
  • 动态新闻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三农资讯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南宁城乡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16 10:08   来源: 南宁日报 岑家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之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内容之一,这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建设指明了发展思路。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客观分析南宁市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找准工作着力点,对于推动南宁市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实际而提出的新战略,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从生态和文化建设领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升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在文字表述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也是二十字,但内涵更加丰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了党对人民期待更高水平的回应,是对“三农”发展更高水平的布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和新形态。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在“三农”领域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核心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除乡风文明之外,均为新的提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实践表明,只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本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事业兴旺,以乡村事业兴旺支撑乡村兴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实现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新提升,也强调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良好的乡风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也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体现了要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和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一人的决心。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中。

  二、当前促进南宁市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城市问题和乡村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两个方面,只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确保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宁市在乡村建设进程中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二是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种植业,农户都是分散生产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不稳定;三是乡村治理虚弱化,农村青壮年和精英分子的大量流失,使得能够胜任村“两委”干部的人才匮乏,有的村庄村干部老龄化、断层化现象突出,难以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任;三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农村化肥、农药、地膜等过量使用以及秸秆、畜禽粪便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四是乡村淳风良俗日渐流失,有的乡村历史悠久的乡贤文化、文明家风等正能量的东西被蚕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城乡协调发展,亟须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

  三、南宁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当前,南宁市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市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注重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建设乡村公路,重点打通断头路,织好乡村道路交通网,增强乡村道路通达性。加强对乡村公路的管理和维护,扭转乡村公路“重建设、轻管护”的弊端。推进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基础上实现村村通光纤,网络信号全覆盖。建设一批乡村电商驿站,对农村电商给予政策补贴。推动城市燃气管网、自来水管网向乡村延伸,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产业体系上,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农业生产体系上,要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发挥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推动农业发展动力向内涵式发展转换;在农业经营体系上,要培育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主导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农民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乡村集体经济的普查工作,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摸准集体家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坚持城乡污染治理并重,建设农村垃圾处置基础设施,逐步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完善垃圾收储运体系。加强城市垃圾处置监管,遏制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强当地环保部门对村镇企业的垃圾污染监管,对企业偷排、超排行为,依法查处。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药、化肥、农膜减量化计划,推广使用有机肥,促进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修复乡村受损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乡村土壤、水体、森林等生态资源的监测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乡村经济”。

  四是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重建乡村文明。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南宁市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指导村委会制定和落实村规民约,重点整治乡村不良习气,抵制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重塑淳美文明新风。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深挖乡贤资源,鼓励和吸引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凝聚起南宁市乡村发展建设的强大力量。

  五是建立乡村现代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有效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支持城市退休职工返乡居住,提升农村常住居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增加“三农”工作队伍福利待遇,注重对“三农”人才的荣誉激励,提高他们的获得感,让“服务三农”成为让人向往的职业。建立全覆盖的乡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完善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打印
分享到: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南宁农业微信
主办单位:南宁市农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南宁市农业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1000040
地址:南宁市民主路43号 邮编:530012 电话:(0771)2839068 E-mail: nnnyxxzx@163.com
桂ICP备05000843号 本网站浏览量统计: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55号
Copyright (c) 2016 nnny.gov.cn , naning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net . All right reserved

站点地图